密林尋蹤 “白眉大俠”
白眉長臂猿
記者和護林員在叢林中觀察
“快看,猴。”
“是猿,長臂猿,高黎貢白眉長臂猿。”
高黎貢山森林深處一棵高大喬木的樹冠上,一只白眉長臂猿正在悠然自得地吃樹葉。樹下的灌木叢里,記者們屏住呼吸仰著頭,全神貫注地注視著它的一舉一動。一位記者的口誤,讓大家笑了起來,也讓現(xiàn)場緊張氣氛得到了緩解。
這是5月31日,云報集團融媒體記者走進云南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保山管護局赧亢管理站,在密林尋蹤“白眉大俠”的場景。遺憾的是,樹葉太密,記者不能窺探“白眉大俠”的全貌,只隱隱約約拍到了它的身影。
“它經常在樹上嗎,喜歡吃什么?”
“白眉長臂猿雄性為黑褐色,雌性為淡黃褐色,最顯著特征是兩眉毛呈白色,故而得名。他們不搭窩,睡覺、休息、吃東西幾乎都在樹上進行。春夏枝繁葉茂的季節(jié),它以樹葉和花為食;秋冬果實成熟的時候,它還吃野果、鳥蛋。它會根據(jù)自己身體的需要進食。”64歲的赧亢管理站的原護林員楊加連,退休前曾在此工作多年,他從2004年開始跟蹤監(jiān)測白眉長臂猿的行動蹤跡。
“動了,動了。”說話間,白眉長臂猿動了起來。只見“白眉大俠”伸長手臂抓住枝條,只一剎那,就已從這棵樹像蕩秋千一樣蕩到了另一棵樹上。“不愧是‘白眉大俠’,身手果然敏捷!”
幾名體力好的男記者悄然間緊隨其后,可哪里是“白眉大俠”的對手。“白眉大俠”在樹上瀟灑地蕩來蕩去,以飛一般的速度前進。坡陡林密里,記者只能背著相機貓著腰,小心翼翼地爬坡過坎。
天空又下起了雨,腳下濕滑。好幾次,記者舉起相機想抓拍它矯健的身姿,可它哪里給你對焦的時間。忽一下,它又蕩到了另一棵樹上。反復幾次,都以失敗告終。
這樣的經歷,云南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保山管護局隆陽分局職工、赧亢管理站原站長李家鴻體會更深。“我從1997年開始跟蹤白眉長臂猿,當時用的膠卷相機,無數(shù)次跟著它翻山越嶺,跟了8年都沒拍到,直到2005年5月16日才用數(shù)碼相機抓拍到3張‘白眉大俠’的圖片。”李家鴻說。
我們比李家鴻幸運,跟著“白眉大俠”翻過兩個山坡后,它在一棵樹的枝干上停下來,張開手臂,抖了抖身上的雨水,給我們的拍攝提供了難得的機會。“咔咔咔……”記者趕緊找到拍攝角度,前前后后拍了幾張,其中一張還竟然拍到了它神秘的面孔,兩道白眉十分顯眼,惹人喜愛。
“李家鴻拍到的也是這只雌性白眉長臂猿,當時拍到了‘回頭、看人、跑開的背影’3張照片。”李正波回憶,也正因為這3張照片,引起了保護區(qū)的高度重視,并組織技術力量對保護區(qū)內的白眉長臂猿進行了專項調查,建立了高黎貢山白眉長臂猿研究中心,與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中山大學、西南林業(yè)大學、大理大學等科研教學單位合作開展了研究工作,逐步揭開了白眉長臂猿的神秘面紗。
“長期以來,高黎貢山的白眉長臂猿被誤認為是東白眉長臂猿。”高黎貢山的“活字典”李正波老師,不失時機地給我們科普,“今年1月12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省林業(yè)廳、中山大學在昆明聯(lián)合召開新聞發(fā)布會,對外發(fā)布了針對高黎貢山白眉長臂猿的最新研究成果。國內外科研人員一致認為這是一個長臂猿新種,并將其命名為高黎貢白眉長臂猿,又叫天行長臂猿,是世界上第20種長臂猿!”
“中山大學范朋飛教授等科研人員10年來先后在大塘、赧亢和大板廠等地對白眉長臂猿開展了行為生態(tài)和保護生物學研究,獲得了大量照片。通過長期研究發(fā)現(xiàn),我國的白眉長臂猿沒有白胡子、眼窩下沒有白毛、眉毛比較細而且眉間距很大、雄性長臂猿的陰部毛色是黑色或者棕色,這些形態(tài)特征與東白眉長臂猿有明顯差異。”費漢欖是中山大學在讀生態(tài)學博士生,他對此研究已有7年。目前,他們團隊仍在此從事研究工作。
“據(jù)專家估計,目前中國高黎貢白眉長臂猿的數(shù)量不超過200只,同大熊貓、金絲猴一樣,是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和全球性瀕危物種。從目前研究來看,其主要分布在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保山段(包括高黎貢山自然公園)。”李正波說,2009年3月30日,保山市被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xié)會正式授予了“中國白眉長臂猿之鄉(xiāng)”的榮譽稱號。
“高黎貢白眉長臂猿對生活環(huán)境特別挑剔,這也充分說明了高黎貢山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極其良好。”李正波說:“目前,高黎貢白眉長臂猿的種群數(shù)量和社區(qū)群眾的保護意識都在不斷提高,人為干擾在逐漸減少,高黎貢白眉長臂猿的保護研究取得了顯著成效。”
云報集團融媒體記者朱金磊 賈云巍 周燦 陳飛
責任編輯:錢秀英 編輯:段紹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