纏繞千年的藤編
編織小藤椅
削篾皮
原材料使用來自緬甸的機廣藤
端午時節(jié),騰沖市和順鎮(zhèn)十字路村的早市里的氣息讓人迷醉:粽葉艾草的清香溢滿小巷,挽著竹籃買菜的老奶、黃頭發(fā)藍眼睛的外國人不時閃現(xiàn),還有好多鮮靈靈的野菜……
靠近早市的一處古樸房屋里,62歲的寸康民沉浸在自己的藤編世界里,外面熱鬧的早市絲毫沒影響到他。
寸康民走到屋外,從大水桶里撈起一根浸泡了5天的藤條,用手試了下。“這是我專門從緬甸進口的機廣藤,是藤條之王,韌性好,每噸2.4萬元。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都是靠馬幫翻山越嶺馱回來。”寸康民說,為保證藤器質(zhì)量,他一直用的都是這種上好藤條。
說完,寸康民拿起一把厚脊薄刃的篾刀,腰間系上厚厚的綠色的帆布圍裙,坐在屋門靠里的位置,用雙腿夾緊藤條,準備起篾皮了。
“起篾皮必須要快,干了不好削。”寸康民右手拿刀先破開一端,用左手握著,刀再順勢向下,篾皮便順從地從藤條上剝離開來。
“下面要削篾皮。”寸康民一邊說著,一邊拿著起好的篾皮,用刀刃把篾皮壓在膝蓋處的圍裙上,左手輕輕一拉,篾皮上不規(guī)整的部分便在刀刃上卷起了圈圈。反復(fù)幾下,一根粗糙的篾皮變得厚薄均勻了。“這是最關(guān)鍵的步驟,它關(guān)乎成本和質(zhì)量,一把舒適的藤椅首先是從一根厚薄均勻的篾皮開始的。”
在騰沖,有三國時期的“藤甲兵”傳說,也有明光、界頭、猴橋等邊境鄉(xiāng)鎮(zhèn)古代藤橋的遺跡?!厄v越風(fēng)情》記載,也許是因為藤條在騰沖的大量利用,古代騰沖的地名用字也以“藤越”、“藤川”等較為多見,并有因“盛產(chǎn)藤條得名”的記載,“藤”字直到明末清初才規(guī)范為“騰”。
千百年來,騰沖一代代勤勞、聰慧的能工巧匠,利用得天獨厚的資源優(yōu)勢,編織出藤椅、藤箱等日常用具,工藝精巧、品種多樣、經(jīng)久耐用。騰沖也因此成為聞名遐爾的“藤編之鄉(xiāng)”。
“1974年,我19歲時大隊安排我空閑時學(xué)做藤編,按件記工分。43年了,我對這些工序早已諳熟于心,對關(guān)鍵步驟了如指掌。”寸康民回想起往事不由得感慨。高超的藤編技藝在他編藤椅的動作中,更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他拿起一把扎好框架的小椅子,固定好篾皮的一端,就順著編織了起來,長長的篾皮在他手里上下飛舞,任由他指尖纏繞,百轉(zhuǎn)千回。他編得快速又緊致,像呼吸一樣自然。
寸康民曾趕上了藤編輝煌的時期。“1984年6月1日,我和兩個小伴承包了當時的藤器廠,當時有40多名工人,干起活來熱火朝天,藤編產(chǎn)品靠預(yù)訂才能買著,工資也高,大家都以能進藤器廠工作而自豪,整個氛圍和大環(huán)境都特別好。”寸康民講起來眉飛色舞。
現(xiàn)如今,盛況不再。寸康民說:“藤器廠的原廠房前兩年被租給了外省開客棧的商人?,F(xiàn)在我這里只剩下6個工人了,工人越來越不好招了。我兒子也是在我?guī)追瑒訂T下,才幫我回來打理,不過他也待不住。”
寸康民的堅守也給他帶來了榮譽,1999年,他被命名為省民族民間美術(shù)藝人,為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為此,他仍在自家的房屋里堅守著,兩層6格的門面房,被他用來當做編織工坊,一樓加工,二樓擺成品。“這兩層房子要出租的話,租金每年不會低于10萬元,我們一年賣藤編的利潤也才剛剛10萬元。”寸康民說。在和順古鎮(zhèn)這個寸土寸金的地方,這6格房子被他用來加工藤編太奢侈了。
采訪快結(jié)束時,寸康民帶我們到二樓看了兩把浸透著歷史痕跡的深棕色藤椅。他說,這兩個藤椅一個編織于1973年,另一個編織于1975年,都有40多年歷史了,誰編的已經(jīng)記不得了,但仍經(jīng)久耐用。
云報集團融媒體記者
朱金磊/文 周燦 陳飛/圖
責(zé)任編輯:錢秀英 編輯:段紹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