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寧縣更戛鄉(xiāng)西桂村“四好路”上黑豬香(喜迎黨的十九大)
初秋時節(jié),昌寧縣最南部的更戛鄉(xiāng)西桂村的山林里,刺壩林村民小組的苗族群眾把家里的老品種黑豬趕到了公路邊的山林里,讓豬自由的在林間覓食。一臺帶有CCTV標志的攝像機正在認真地工作著,將把這些黑豬的生存狀況告訴更多人。
“要不是這條水泥路通了,別說是中央電視臺來拍,外界人連這里有這樣的豬都不知道。”看著眼前的場面,西桂村黨總支書記魯濤說,“前兩天看到網絡公布了昌寧縣獲得了“四好農村路”全國示范縣稱號,我覺得這是實至名歸。以前,我們這里交通閉塞,許多村民別說到昌寧縣城,甚至連更戛街都很少去。自從2015年通了這條路,西桂村的老品種黑豬和其他特色農產品一起,漸漸被外界所認識。西桂人也沿著水泥路慢慢開始走出去,與外面的世界接軌。”
魯濤所說的水泥路,是昌寧縣2015年修通的眾多農村水泥路之一。“十二五”以來,昌寧縣舉全縣之力推進農村公路建設、管理、養(yǎng)護和運營工作,投資8.78億元,建成農村公路通暢工程1274公里,2015年在全省率先實現行政村通暢率100%。同時,立足效能提升探索出了公路管理新機制、公路養(yǎng)護新舉措、 “互聯網+運營”新服務。經過西桂村的農村公路全長58公里,一頭連接鄰近的雞飛鎮(zhèn),一頭連接施甸至孟定二級公路,貫穿了更戛鄉(xiāng)5個行政村,被當地干部群眾親切地稱為“新干線”。公路建成后,沿線各村都因地制宜地制定了管護辦法,對公路倍加珍惜。公路在西桂村范圍內的8公里多路段,村里采取分段包干到村民小組的方式進行管理,保證了道路的暢通。
“我們這里曾經被稱為夷方地,意思就是不開化的地方。”魯濤介紹,西桂村位于昌寧縣的最南端,在過去很長時期一直屬于正康土司管轄,后來當時的灣甸土司與正康土司結親,正康土司將這片土地作為給女兒的“嫁妝”,劃入了當時灣甸土司的屬地,昌寧成立縣治后,成為了昌寧縣的屬地。由于地處邊遠山區(qū),山高谷深,居民與外界接觸非常少,習慣性地被稱為“夷方地”。魯濤說:“在推廣雜交豬的時候,許多以苗族為主的群眾都不愿意接受,依然保持著放養(yǎng)老品種豬的習慣,部分直接長期放養(yǎng)在森林里。水泥路修好以前,因為來的人少,基本是自己食用,直到這幾年才逐漸成為商品,并因不喂飼料、生長周期長、肉質細膩緊實而深受市場的歡迎。目前,全村共存欄老品種黑豬1000余頭,年銷售肥豬300余頭,群眾年銷售收入100萬元左右,老品種豬已成為了當地群眾特別是苗族群眾增收致富的一條特色路子。”
“過去就是自己養(yǎng)了吃,現在每年都能賣個5頭左右,可以得到收入2萬元左右。”刺壩林村民小組苗族群眾陶文壽是老品種豬的養(yǎng)殖戶之一,說起自己家的養(yǎng)豬經歷時,激動之情溢于言表。他說:“目前我們村子的37戶苗族,只有一家不養(yǎng)這種豬。過去因為一方面我們喜歡吃這種豬肉,另一方面是養(yǎng)新品種豬要喂飼料成本高,我們就一直養(yǎng)著這種豬,讓它拖著慢慢長大。我們從來沒有想到,這種豬能給我們帶來這么好的收入,這都要感謝黨和政府的好政策,感謝修了這么一條致富路。”(吳再忠)
責任編輯:錢秀英 編輯:段紹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