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粘滿記憶的黃花粑粑
前日,友人送給幾個親手做的黃花粑粑,嘴饞的我硬是等待蒸熟一口氣吃了兩個,“過癮”這個詞用在這里不為過。友人是個勤快愛琢磨各色美食的男人,從外地來到保山生活,自從吃到媳婦家二嬸做的黃花粑粑后,從此好上了這口。偷師學法,回來各種準備,琢磨開來,非要躍躍欲試不可,在我們的“慫恿”下,終于提上了日程。從此,我們關(guān)于黃花粑粑的話題就多了起來,相談甚歡之余,期待著這鍋黃花粑粑完美出爐,盡快送進我們的胃里。
每到清明節(jié),龍陵人家總會做上一甄子黃花粑粑,到上墳時,挑一個個又大又圓的敬奉在祖先墓前,似乎上墳沒有黃花粑粑感覺總是不那么完美。從山上采來的黃花熬水浸泡本地糯米,讓黃花的清香與糯米香完美結(jié)合,第二天忍不住去翻翻看看,浸泡一夜的糯米花香米香四溢。包裹好糯米面團的紅糖、蘇子已經(jīng)靜靜的躺在這一堆黃色的糯米里,感受著甄子孔里冒出的水蒸氣桑拿浴。被美食俘獲的我,乖乖坐在灶前認真湊火,時不時還想著掀開甄子看看熟了沒有。
等待是漫長的,美味是走心的。黃花粑粑與清明捆綁一起的歲月一晃就是幾十年,本以為習以為常的節(jié)日小食就在自己慢慢長大親人們漸漸離開時顯得別有意義。那年清明,母親凌晨6點多就起床,蒸了一大甄子黃花粑粑,趕在給外婆上墳時用上,母親用心在做,嘴里還時不時念叨著什么,直到粑粑擺到外婆墓前,她的臉上才露出了笑容。這幾年雖然不像以前蒸上一大甄子,但是10來個總是少不了的。清明節(jié)臨近,每當我們想偷懶的時候,母親又念叨起來,又張羅一家大小做起粑粑,在每個逝去親人墓前奉上一個粑粑,不成文的規(guī)矩一年又一年。
離開家鄉(xiāng),才知道家鄉(xiāng)的與眾不同。清明前夕,如果在老家,菜市場早就有濃濃的粑粑文化,平時,攤販們也都會零星售賣幾甄,我們會選擇作為早點買上幾個。快到清明節(jié)了,在異鄉(xiāng)的農(nóng)貿(mào)市場,我尋味而去,搜索了各個角落,沒有發(fā)現(xiàn)黃花粑粑的蹤跡。算了,還是回家吃吧!清明節(jié)母親多做的黃花粑粑被我們一個個包裹好拿來放入冰箱,每天做飯時蒸上幾個,熟悉的味道,就像回家一樣,吃的是家鄉(xiāng)味,想的是在家鄉(xiāng)的過往。
鄉(xiāng)愁就在淡淡的黃花糯米香中彌散開來,為什么我們總會對故土眷戀,因為生養(yǎng)我們的土地里有著我們的喜怒哀樂,有著難于割舍的親情牽掛。我們總會用一種物件來寄托思念,或是對逝去的親人,也或是對異鄉(xiāng)的親人,傳承好一種習俗,并將世世代代地沿襲下來,成為永恒的記憶。這個沾滿濃濃親情的黃花粑粑,就這樣招惹著每個異鄉(xiāng)游子的味蕾,勾起無限口水。不僅是它的味美,還有......
責任編輯:錢秀英 編輯:段紹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