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亚洲中文字幕无码_日韩无码亚洲三级_国产成人手机在线视频在线观看_最新中文av岛国无码免费播放

歡迎訪問保山新聞網,您可以選擇訪問: 保山市 隆陽區(qū) 施甸縣 騰沖市 龍陵縣 昌寧縣

    保山搜索

    首頁 保山新聞網 歷史文化 永昌文化

    永昌府,千年古城的昔日風華

    2022-12-26 14:33 保山日報 蔡文雯

    01

    仁壽門 范南丹 攝

    02

    文筆塔 范南丹 攝

    03

    資料圖 范南丹 

    04

    提供永昌城復原示意圖 保山市文管所 提供 

    云南,在南詔時期土城基礎上經明代改建為磚城的最典型代表是永昌、大理、昆明三座古城。永昌府城是云南省建筑規(guī)模最大的古代城池,它兼容了古代中國城池的絕大多數(shù)元素,是西南絲綢之路上一座名副其實的商旅重鎮(zhèn),被譽為“西南一大都會”。今天,讓我們拂去歷史塵埃,一探千年永昌府的歲月風華 ——

    11月,天朗氣清,登臨太保山,在觀城亭憑欄遠眺,眼下蓬勃發(fā)展的城市勝景不禁讓人追思懷古。600多年前,太保山被城墻圍入永昌府城,成了一座城內的山。年復一年,四季輪轉,古城墻大多變成了低矮的土垣,只有這座山巋然不動,始終守望著它膝下的古城。那些殘存的古城墻滿載歲月的塵埃,靜靜地訴說著“古城故事”。

    一城八門

    隋末唐初,在唐王朝的支持下,云貴高原洱海地區(qū)的南詔國迅速崛起。唐天寶二年(743年),南詔王皮邏閣率兵西進永昌,在太保山下修筑了拓俞城(永昌府城),派節(jié)度使駐管。

    明初,麓川土酋思可法兵攻永昌,土城被毀。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云南前衛(wèi)指揮使李觀,在土城原址改建磚城,并以太保山為子城。后來胡淵任指揮使時,鑒于太保山未圍入城內,一旦被敵軍占領,城內虛實即可了如指掌,于軍事不利,遂奏請明太祖朱元璋,仿南京包鐘山之制,圍太保山于城內,順山勢筑城墻,將子城與主城融為一體。至此,一座方圓2.1平方千米,四周城墻高2.2丈,周長13里14步的永昌府城最終形成。

    “古代永昌府城之規(guī)模是當之無愧的云南之冠。”保山市博物館館長王黎銳自豪地介紹。較之云南省另外兩座南詔時期建立的古城,拓俞城(永昌府城)比拓東城(昆明城)早建22年,比異牟尋遷都羊苴咩城(大理古城)早36年。經明代改建磚城,無論是城門數(shù)量還是周長,永昌府城都遠勝于二者,可以說是云南境內構筑規(guī)模最大、功能最為齊全的一座城池。

    曾經,8座巍然矗立的城門護衛(wèi)著一方百姓。有城必有門,永昌府城西為永鎮(zhèn)、安定門,東為升陽門,南則龍泉、鎮(zhèn)南門,北則仁壽、通華、拱北門,城墻四周有角樓、四炮樓,城內有鐘樓、鼓樓。東南北三面城墻之外,均有護城河,深5尺寬2尺,城門外設吊橋。在鎮(zhèn)南、拱北、清華三城門外均筑“甕城”,即在正門外再圍筑小城,作為正門屏障,以增強城池的防御。

    如今,高大雄偉的城門已難覓蹤跡,唯有古城西北角的仁壽門以極盡低調的姿態(tài)與時間抗衡,堅守著昔日的輝煌。年輕一代只能從上了年紀的“老保山”口中,窺得幾分當年永昌府城的樣貌:“好一座永昌城,八道城門開六門。打開升陽門,東來紫氣飄進城;打開鎮(zhèn)南門,金銀珠寶滾進城;打開龍泉門,地脈龍神涌入城;打開仁壽門,松毛柴草流進城;打開小北門,菜蔬糧食運進城;打開大北門,商旅馬幫迎進城。還有兩道門,隨便打開萬不能。打開了安定門,南方蠻子就會打進城;打開了永定門,老虎豹子就會跑進城。”這幾句口口相傳的諺語,恰是每座城門功能的真實寫照。

    72條街82條巷

    這是一座集中原、江南、邊疆建筑風格為一體的城池。城方如印,72條街、82條巷縱橫交錯,衙署、書院、牌坊、廟宇、會館等古建筑坐落其中。

    雖歷經戰(zhàn)火洗禮,永昌府城舊址街巷至今仍保持著明清至民國時期的傳統(tǒng)格局和歷史風貌。如果把一代又一代永昌子民看作古城的細胞,那一條條經絡分明、井然有序的街道就是古城不息的脈搏。

    在這里,每一片區(qū)域的命名都源于明確的功能劃分。來到衛(wèi)照壁街、金齒街、老縣街,依然能感受到行政機構的威嚴;穿過黌學街,可以從永昌府學大成殿、保山縣學先師殿了解保山興學辦教與科舉人才成長的歷史;走進通商巷,似乎明清時期馬幫的駝鈴還在悠然傳響,各種珍稀物資都在這條保山商業(yè)中心街道交易……

    元明清時代,特別是明代中期以后,明王朝“武功以定天下,文教以化遠人”的治理方針在永昌得以大力、持續(xù)施行,漢民族和漢文化隨著大批的移民進入,逐步由客體轉而處于主體地位,從生活飲食習慣到建筑文化、信仰文化,保山社會文化發(fā)生了巨大的質態(tài)變化。

    明軍實行衛(wèi)所制度,“諸衛(wèi)錯布于府縣,千屯遍列于原野”,保山出現(xiàn)了大量以屯、營、所、鋪、堡、哨為地名的村落;府縣各地大興儒學,興建孔廟、黌學、書院,永昌文教進入極盛時期,漢語由官方語言逐漸向各族民眾共同語言方向發(fā)展,內地人文思想在這里加速傳播,科舉及第者成批出現(xiàn),并造就了許多名揚省內外的學者、文學家、詩人;由漢族創(chuàng)立并有濃郁漢文化特色的道教,也在明代興盛起來,并出現(xiàn)了儒釋道“三教合一”的一些宗教建筑。

    回望過去,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明代著述第一人”楊升庵、著名地理學家徐霞客、書法大師王文治等文人墨客都曾踏足于此。這片曾被譽為“文化名邦”的熱土,孵化和孕育了一大批仁人志士:明代布衣教育家楊元、著名學者“張氏三父子”(張志淳、張含、張合),清代名宦王宏祚、吳樹聲、劉樹堂、范仕義以及著名學者“袁氏五兄弟”……

    有人把永昌府城的地理環(huán)境比作“文房四寶”。整座城是一張紙,文筆塔為筆,湖心亭為墨,易羅池為硯。此刻,這座南方絲路上的歷史文化名城,畫卷仍在揮筆,故事正在延續(xù)。

    邊陲重地

    “襟滄江而帶怒水”的永昌,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與中原王朝的關系密不可分。

    元朝時,馬可·波羅游歷永昌,記載了發(fā)生在永昌屬地的“象馬之戰(zhàn)”,披甲上陣的象陣可謂是人類戰(zhàn)爭史上一道獨特的風景。明朝時期,永昌府城成為當時永昌轄區(qū)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

    明清至民國時期,永昌又發(fā)生了許多關乎國家安危的大事。明正統(tǒng)年間,兵部尚書王驥“三征麓川”,每次用兵十萬以上,其時間之長、規(guī)模之大,足見永昌在明王朝中的地位。明萬歷年間,永昌戰(zhàn)事告急,著名將領劉綎、鄧子龍受命于危難之中,遠道馳援擊潰入侵之敵,安定了邊疆。明朝末年,永歷皇帝入云南,永昌一度成為歷史轉折關頭的關鍵之地。清軍以吳三桂為首的強大軍隊千里追擊而來,一個舊王朝與新王朝在永昌展開了最后對決。進入清代,清高宗乾隆皇帝發(fā)動了以安定西南邊疆為目的的軍事行動,此次戰(zhàn)爭涉及地區(qū)甚廣,但軍事指揮中心卻在永昌。清末,在永昌府城發(fā)動了“永昌起義”,無數(shù)辛亥革命志士拋頭顱、灑熱血、棄家產,為反對封建專制寫下歷史篇章。

    除了重要的軍事戰(zhàn)略地位,永昌還是中原內地通往東南亞、南亞甚至西亞的咽喉要地。

    彼時,中原、巴蜀地區(qū)各方商賈從南方絲綢古道一路走來,由板橋過下村進城,經由拱北門到城內交換物資,繼續(xù)向南運輸,帶來了空前繁盛的商貿。作為南來北往客商的聚集地和落腳點,兩湖會館、騰陽會館始終見證著這個“西南一大都會”的經貿文化交流發(fā)展。

    抗日戰(zhàn)爭時期,在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這座古城再次發(fā)揮了關鍵的交通聯(lián)結作用,打通了滇緬公路,成為當時援華物資運輸、經濟物資外運的重要樞紐。

    到了20世紀40年代,在紛飛的戰(zhàn)火中,永昌府城池街道均遭嚴重破壞。此后至70年代,又因城市建設發(fā)展的需要,城池街道相繼被拆除或改造重設,只留下了部分遺址遺跡。

    俱往矣,看今朝。老城區(qū)的古建前,街坊四鄰圍坐在一起愜意地下棋閑聊;井然有序的街巷里,臨街商販兜售著五花八門的各式產品;東城區(qū),學校傳來的瑯瑯書聲愈發(fā)洪亮;工貿園區(qū),重點龍頭企業(yè)不斷入駐,給保山經濟發(fā)展注入新鮮血液;火車沿著大瑞鐵路穿梭,帶來了客貨兩旺……夜幕下的保山閃爍著萬家燈火,舊城更新,新區(qū)發(fā)展,永昌府城從歷史中走來,風華依舊,生機如初。

    責任編輯:錢秀英 編輯:段紹飛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