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沖“大薄片”
騰沖“大薄片”由來已久,因其形確實大,“大薄片”大如手掌,卻薄如蟬翼。在云南保山騰沖市,最有名的“大薄片”當數(shù)武家,已經(jīng)傳承四代,街頭巷尾,人盡皆知。
劉正凡 攝
騰沖人吃“大薄片”的方法就是涼拌,佐以豌豆粉或是米線,點綴上萵筍、黃瓜、胡蘿卜切成的“涼三絲”。最不能少的就是那一碗用辣椒、醋、醬油、鹽、姜、蒜、花椒油、芝麻油、香菜等數(shù)十味配料調(diào)制成的蘸水,往上一澆,清透晶亮的“大薄片”頓時活色生香,吃起來爽口脆嫩,讓你完全忽視了肉食的膩味。
吃過騰沖“大薄片”的人,往往對它脆嫩彈韌的口感印象深刻,但是很少人知道這樣爽口的吃食就來源于肥膩的豬頭肉,而把二者進行神奇轉(zhuǎn)化的就是刀工。騰沖“大薄片”工于火候,長于刀法,功夫就在“片”字上。武家的第四代武紹強從20出頭便跟隨父親練習“片功”,經(jīng)過30多年的磨煉,他的右手食指也因為長期把控刀鋒的力度、走向已經(jīng)變形。
劉正凡 攝
經(jīng)過恰當火候烹煮又經(jīng)涼水澆淋處理好的豬耳朵軟而不爛,韌而不僵。武紹強一手摁肉,一手握刀,輕片慢挪,不一會兒,比一個手掌還大的薄片已經(jīng)“片”好,抖摟起來一看,輕薄,透光,紋理豐富細致,層次分明。傳言,一位廚師將一只豬耳朵片出了26層,眾食客不信,紛紛用筷子挑起觀看,當時因是在戶外剛好一陣風吹過,挑在筷子上的“大薄片”竟隨風飄動起來,而陽光也剛好穿透而過。
劉正凡 攝
此廚師是否就是武氏的先祖無從考證,但正是這樣的慢工才成就了騰沖“大薄片”口感的極致。出神入化的刀工將豬頭上的豬耳朵、豬拱嘴、豬下頜這些“粗鄙”的食材“片”出了風韻,“片”出了滋味,也“片”出了鄉(xiāng)愁,成了騰沖人待客宴請或是團圓飯上的涼菜佳肴。
歷經(jīng)四代人的傳承,接待食客萬千,“武氏大薄片”成了騰沖人自己的老字號。在武家人眼里,最為懷舊的食客是那些身處異國他鄉(xiāng)的華僑,無論離家多遠,想著這一口“大薄片”,便打個電話想盡辦法捎帶過去。最愜意的吃法就是人就守在攤前,“片”好了“大薄片”澆上料汁,就著小酒下肚,甚至有食客這樣追隨了武氏父子兩代人。最為忙碌的時候便是春節(jié),足以讓武紹強夫妻倆從夜間4點鐘,一刻不停地“片”到黃昏。不管多累,他們都盡量滿足顧客需求,在過去食品種類單一的年代,這一道“大薄片”就是每家每戶年夜飯的必備菜。如今,騰沖“大薄片”已不僅限于百姓人家,也登上了賓館酒樓、宴會大廳,作為騰沖名菜推介給中外游客。
責任編輯:錢秀英 編輯:段紹飛